防灾减灾让城市更美好
来源: 《中国减灾》杂志社 时间:2016-05-09 14:08:02.0
——国家减灾办常务副主任、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就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答记者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人口比例逐步提高,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同时,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呈日益加大的趋势,如何将发展与安全并重,切实提升城市综合减灾能力,日益成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抓紧抓好。
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5月9日至15日为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近日,本刊记者就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相关问题专访了国家减灾办常务副主任、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
《中国减灾》记者: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请问确定这个主题是如何考虑的?
庞陈敏: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城镇化率在2013年首次超过50%,目前已接近55%,这意味着我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初不足20%的城镇化率,应该说今非昔比。
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更加密集,财富更加聚集,灾害风险和隐患也不断加剧,自然灾害对城市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相继发生城市内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地出现“城市看海”,部分城市甚至“逢雨必涝、逢涝必瘫”,如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就造成了城市交通大面积瘫痪,同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还有上海、武汉、深圳、杭州、济南、青岛等城市也相继发生大面积城市内涝。与此同时,城市发生安全事故的危险性也不断加重,如2015年8月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2015年12月深圳滑坡事故等,这些事件都给了我们惨重的代价和足够的警醒。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构建国家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安全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5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我国城市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把安全放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首位,要严把安全关、质量关,并把防灾减灾落实到城市工作的各个环节,这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考虑,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在征求国家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报请国务院同意,确定今年的主题为“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
《中国减灾》记者:为了进一步减少城市灾害风险,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我们应如何做好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
庞陈敏:我们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一要牢固树立综合减灾和安全发展理念。要认真梳理和深入分析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统筹考虑防灾减灾问题,结合“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这一主题,着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重要建构筑物和场所等的设防水平,加强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增强城市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构建安全宜居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要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建立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以城乡社区、学校、机关、厂矿企业等为平台,结合地域和行业特点,不断丰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内容,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创新活动形式,进一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三要强化风险评估,扎实推进灾害隐患排查和集中整治。要根据辖区和行业主要灾害风险特点,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社区灾害风险评估,动员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风险隐患排查,重点做好学校、医院、居民区、机场、火车站、城市地铁、大型商场、影剧院、城市地下管网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设施的隐患排查,全方位编制灾害风险隐患清单,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对排查出的灾害风险隐患,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四要完善应急预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演练。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级各类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重点针对城市内涝、地质灾害、台风、地震等灾害以及火灾、燃气泄漏等事故,组织开展人员疏散和搜救、群众生活救助、伤员救治、应急指挥、物资调运、信息共享等预案演练活动,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应急能力。
五要加强城市群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推进国家重点城市群、重要经济带和灾害高风险区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完善区域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推动编制区域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协调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工程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联动、技术标准制定等能力建设工作,并不断加强城市大型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中国减灾》记者:在5月9日至15日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全国有哪些活动安排?
庞陈敏: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全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将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
一是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宣传周期间,各相关部门根据本行业领域特点,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针对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隐患,围绕建设安全城市目标,开展面向本行业系统和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结合实际,将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和避险逃生演练活动,向机关干部和附近居民普及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将向社会公众开放消防博物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设施和场所,在有关科普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开辟防灾减灾专区,开展防灾减灾基本技能公众体验活动。将请中央有关新闻媒体播放防灾减灾公益广告或专题节目。
二是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活动。要充分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城市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针对各类易发灾害可能带来的威胁,集中开展全面、系统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重点做好危房、学校、医院、建筑工地、机场、火车站、城市地下管网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基础设施的隐患排查,并开展集中整治。
三是举办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5月10日,以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名义在北京举办第七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深入探讨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举措,全面研讨安全城市建设和灾害综合风险防范的可行路径,研究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交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有效方式,邀请国家减灾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和地方政府灾害管理人员,以及国家减灾委专家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等参加。